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嘉庆、道光年间,陈曼生重倡古法,又盛行捏作。李景康、张虹说得好:“就印模与捏造而论,印模之法易精,在工业为进步;捏造之法难精,在技能为绝诣。故印模之法便于仿行,捏造之法则庸工不易措手也。
平时总是几个人嘻嘻哈哈喝茶,叽叽咕咕谈心。我们潮汕人,是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对于喝茶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潮汕工夫茶,是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
如果没有茶漏,茶都没法好好喝了。茶漏过滤掉一些碎末,同时也能从茶漏里看到所泡茶的真面目。
那这茶就错不到哪里去,有经验的泡茶师会通过控制水温,入水量,出汤时间的把握来把茶叶的缺点掩盖过去,所以,好茶要经的起闷。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古时的生煮羹饮,到现在的六大茶类。 茶初-生煮羹饮,是茶也是药 《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周代重祭祀,以茶为祭品《周礼·地官司徒》记载“掌茶”“聚茶”以供丧用,采用野生茶鲜叶,烹煮制羹而食,作药味苦且涩。 制茶—晒干储藏,是祭品也是菜。
其二是形容瓷器表面开片的长短无序,呈不规则交错尤如蟹爪。笔者看法:所谓"蟹爪纹"是在瓷器开片的一条主纹上,另生出一条次纹,形成一个"Y"型(蟹爪),然后在次纹的一边又生出一条次次纹,形成又一个小一点的"y"型(蟹爪),......就像一棵树主干生出大枝,大枝生出中枝,中枝生出小枝,小枝生出小小枝一样。其实中国画技法中创始于宋初的枯树画法的一种方法,就叫做蟹爪技法。用蟹爪技法来解释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最简单不过了。不过用蟹爪纹来形容汝官釉面开片却有不足,因为它只形容了开片的主次及走向,却无法形容汝官釉面中的斜开片。
入汤,色亮。帝饮后数日,脉不复细弱,宏健有力,是可谓神草也!” 此后,此茶成清宫皇帝专用,以供皇室万代享用。
1、苦节君——香竹风炉,盛行于宋代。以精细毛竹搭配制成的方形煎茶风炉,以耐高温的泥土搪其内,用以防其炙燃。苦节君者,谓其虽每日受火焰炼炙,仍以其素有贞心雅操而能自守也。 2、云屯——泉缶·淘制容器,以盛煎茶用之泉水。
3、“不可能”只存在於蠢人的字典里。
过去,爱茶人喝绿茶喜欢用玻璃杯,喝花茶喜欢用盖碗,喝乌龙茶喜欢用小紫砂壶和小紫砂杯。近几年来,有更讲究的:这把紫砂壶专喝乌龙茶,那把紫砂壶专喝绿茶,最好的紫砂壶专喝普洱茶。因茶择具真是做到家了。
这一切与品茶是何其相似。 台湾的饮茶文化 台湾的饮茶习俗源于闽粤,但近二十多年来发展很快,特别是在茶具的更新换代上更是穷工毕智,不断花样翻新,异彩纷呈:在工夫茶茶艺上也不断创新,在继承大陆工夫茶基本理念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众多的流派。其中比较出色的有台湾中华茶艺业联谊会第七、第八届会长方捷栋先生创编的“三才泡法”。丁得富先生创编的“妙香式泡法”,以及陈秀娟小姐创编的“吃茶流小壶泡法”等等。 一、基本理念 “吃茶流”将泡茶视为一种艺术。
釉色以绀黑为主,口沿处釉层较薄,黑中闪棕黄,足跟处釉层垂流似蜡泪,盏内外釉中的金属元素因处在不同的烧成温度中而呈现出不同的形状。 有的盏内外两壁自口沿向盏心布满放射状棕黄色或银白色细条纹,形如兔毫。
而对于左边的客人,需要使用左手做“请”的动作。道理很简单:这样使我们自己的身体最舒服、动作最优雅。 喝茶是含蓄而文雅的事,用动作来代替语言,既把礼节传达到位,也不破坏茶席安静的氛围。这一来一去的动作,宾主之间相敬之意心照不宣。
Copyright © 2006-2019 www.hgm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黄光茶叶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投诉建议 友情链接 产品服务 法律条款 0531-6624762
地址:白银市长征东路198号 陇ICP备:11000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