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快速发展,可用以带动茶树培育、加工技术的突破;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则可促进茶叶向智能化的精细加工升级改造。”谈及我国未来茶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代所长、姜仁华研究员如是说道。
5月16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业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国际茶学院所长会议在杭举办,来自日本、泰国、巴基斯坦等世界茶叶主产国茶叶研究所所长,就各国茶产业及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报告分享,并互相借鉴有益经验,试图探索出新型的合作模式。
据了解,当前我国茶叶的种植面积、生产总量、消费总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科技加持为中国茶农的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茶园作业机械研究进展明显,国内茶树修剪和大宗茶采摘、加工现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姜仁华表示,我国名优茶机制率达到90%以上,功能成分提取制备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茶园绿色生产技术加快推广,促进了产业链的不断延伸。
“尽管我国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茶叶科研领域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认为,茶叶资源利用率不够高、茶叶生产的自动化能力欠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茶叶质量安全隐忧等问题依然存在,不少产茶国家也或多或少都面临相关问题。
对此,日本农林水产省果树茶叶研究所茶叶研究主管Dr.OsamuSumikawa感触颇深。他坦言,日本茶业劳动力短缺,迫使行业花大力气开展机械化,不断覆盖生产链的同时,还扩展了经济产业带,让设备在地形复杂的茶叶园区也能发挥作用。
“由于起步早,投入大,日本茶业的机械水平已提前往智能化方向转变。”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阮建云表示,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不断攀升,也在倒逼茶叶生产改变劳动密集型的方式,国内茶业设备的研发,需要提前从中汲取经验。
在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所长Dr.SamanHettiarachchi看来,解决产能过剩、茶叶附加值低也是众多产茶国家需要面临的问题,关键放大研发成果的影响,具体得政府部门、行业机构等形成合力,推动科技资源的下沉,开展行业培训,让生产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技术。
“虽然土地资源、科研资源都有限,但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家在茶业培育上十分务实。”
阮建云表示,作为一项根植于土地的产业,其研发创新最终应该归于土地。这也和我国农业业科研的目标一致,既把握新兴热点,同时立足产业的实际需要。
当天,会议形成了第二届国际茶学院所长会议《杭州宣言》,与会代表倡议成立国际茶学学术交流委员会,建立多边茶业科技交流与磋商机制,促进开展多边合作,并拟定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茶学院所长会议,将其打造成为交流国际最新茶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